有「肝爹」之稱的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、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許金川經常說:「肝是沉默的器官」,一旦肝臟出現不舒服的臨床症狀,病情往往已經發展到相對較嚴重的地步,等到痛,才去檢查肝臟,多半都已來不及了。

許金川教授最新專欄「肝不會喊痛 有感為時已晚」文章中指出,肝臟這個器官不止神經大條而已,事實上根本是不知不覺。它內部沒有痛覺神經,因此,B肝、C肝病毒侵入肝臟了,肝臟硬掉了或長了腫瘤,也是沒感覺。等到感到小便變茶葉色,皮膚變黃,或腹痛厲害或體重減輕才開始有感,才去求醫,通常就難治療了。
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肝膽醫學中心主任、臺大醫學院內科兼任講師徐士哲曾接受《好心肝》雜誌諮詢時談過得肝病為何不會痛,文章中列出兩案例:
84歲的王伯伯,每天早上都與太太一同至公園打太極拳,某天他感覺腹部疼痛不以為意,不料,這樣疼痛頻率愈來愈高,痛感也愈來愈劇烈、甚至痛到昏厥過去,送往醫院緊急檢查後發現,王伯伯的肝臟竟有一顆直徑長達10公分的腫瘤!
另一位是江太太,前陣子健康檢查時,赫然發現肝臟有一顆約6公分大的腫瘤,當時醫師建議她開刀切除,但因一點不舒服的症狀都沒有,於是便擱著,最近到另一間醫院做檢查時,醫師說腫瘤已經將近9公分,要她趕緊住院治療。
以上兩個病患在肝膽門診中,皆屬於相當常見的病例,其一是肝病出現症狀時,才發現病情已經發展到較嚴重的地步;其二則是做健康檢查時,突然檢查出肝臟出現問題,奇怪的是一點不舒服的感覺都沒有,往往讓人輕忽了肝病的嚴重性,所以臨床上常稱肝臟為「沉默的器官」。
因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分布,不管是輕微的肝炎、初期的肝硬化或肝癌(除非病灶位置在肝表面),幾乎都沒有特殊症狀,使得多數患者容易疏忽病情的發展。
肝臟的痛覺神經分布在表面
不過,肝臟並不是完全沒有痛覺神經,正確說法是:肝臟內部實質沒有神經分布,但外圍包膜是有痛覺分布的。因此,假設肝腫瘤的位置剛好發生在肝臟的表面(就算僅是初期),或者當肝腫瘤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肝腫大,大到壓迫表面神經時,就會產生痛的感覺。此外,肝臟一旦疼痛,也不一定僅侷限在肝臟所在位置的左上腹,如果病灶剛好發生在橫隔膜的周圍時,疼痛可能也會傳到背部。
對於肝病的病人來說,因肝臟神經分布較少,當感覺到不舒服時,病情往往已經嚴重到不容忽視的地步,讓許多病患感到相當無助;也就是說,因為肝臟痛的敏感性不夠,一旦這個系統出現問題,如果初期的訊號不明顯,加上又沒有定期健康檢查,通常身體出現症狀時,往往已經拖到問題很嚴重時才會被發現,在治療過程中當然相對較具挑戰性且棘手。因此定期檢查非常重要,千萬不能等到痛,才去檢查肝臟!




文章出處: https://goo.gl/1ge3DK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za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